建造幸福房,绘就安居梦!城阳区全力护航居民“最美回家路”,2024年累计回迁社区15个
12月15日上午,棘洪滩街道上崖安置区一期项目启动抓阄分房仪式,700余套新房将喜迎新主入住;12月16日上午,红岛街道高家社区启动抓阄分房仪式,790余户居民喜迎新居;12月22日上午,棘洪滩街道前海西社区启动抓阄仪式,22栋安置楼迎来了新主人;12月28日,河套街道上疃社区将举行回迁选房仪式,这也是城阳区本年度第15个也是最后一个回迁的社区,标志着城阳区年度回迁任务完美收官。
住有所居、安居宜居,是万千家庭的共同心愿。为积极顺应居民回迁的迫切期待,自2022年实施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行动以来,城阳区持续发起旧改社区回迁攻坚,以全力解决群众回迁安置中存在的难点、堵点为突破口,协同作战、聚力攻坚,以“城阳温度”回应居民期待,全力护航居民回迁的“最美回家路”。据了解,自2022年至2024年底,城阳区回迁社区42个,平均每年回迁14个,共计10万名居民圆梦新居。城阳区做好实实在在的民生文章,以实际行动和不懈奋斗,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民生答卷”。
高标准建设“好房子”,圆居民安居梦
旧村改造,事关城市提档升级,更关系居民安居乐业,是发展所需,更是民生所盼。安置房作为重大民生工程,项目品质更是重中之重。城阳区旧改项目坚持“与高手过招”,在前期规划阶段,从规模、业绩、信誉等方面综合考虑,聘请至少3家以上在全国排名靠前、资质等级高的设计单位,各自出具富有特色和实用性的方案进行评选竞标;建设施工阶段,通过信用等级加分等措施,确保信誉好、实力强的央企国企作为施工总承包;工程验收环节,创新实施“居民参与分户验收,质量监督小组全程参与”等形式,监督规范验收行为、提高工程验收质量,安置房分户验收已达到100%覆盖。
同时,创新施工工艺展示、设备材料封样、样板先行“三项制度”,把施工现场充分“曝光”给居民,做到“房子好不好,市民把关说了算”。此外,针对安置房小区物业管理难题,创新引入商品房物业管理模式,实施“社区+物业公司”模式。坚持一手选聘市场一流的物业服务企业,一手发挥村民自治优势,大力提升安置房社区物业服务和管理水平,确保旧改安置小区不仅“好看”,更“好住”。
“城阳区的旧改安置房从设计理念到建设标准,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商品房。”青岛红投控股有限公司规划设计部副部长段宁说道。举例来说,河套街道下疃社区采用新亚洲建筑风格,整体沿用东南亚特色的大挑檐造型,体现典雅稳重的气质;红岛街道宁家社区采用桂花系建筑风格,经典的三段式构图,凸显清新典雅之美……此外,城阳区充分考虑了安置居民的需求和当地的文化特色,安置小区可以说处处有特色。以红岛安置区为例,这里位于胶州湾畔,因此项目设计中对渔村文化进行了演绎创新,融入了水井、磨盘、村碑、渔船、晒麦场、古盐井等老物件和老场景,让居民看得见发展,留得住乡愁。
城阳区还坚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的工作思路,力争安置房周边教育、医疗、商业、社区服务、居家养老等配套实现“同频共振”。城阳街道西旺疃社区、红岛街道东大洋社区、惜福镇街道纸房社区以及棘洪滩街道下崖社区等回迁社区配套建设了商业网点、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等项目,为居民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
“数字家庭”建设,让安居走向优居
2022年8月,住建部、工信部印发《关于开展数字家庭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城阳区作为山东省唯一地区,入选全国19个数字家庭建设试点地区名单。为做好数字化家庭建设,城阳区率先在旧村改造项目中尝试引入“数字家庭”建设,以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城阳样板”,更好地形成示范效应。
不同于以往住宅小区孤立的智能化改造,旧改项目的同步数字化,让居民生活实现了“真智能”。据介绍,城阳区结合安置小区老龄化等现状,根据不同住户的需求,对智能化设备分类配置。例如,为65岁以上老年居民的家庭安装适老型设备,包括防摔倒、一键报警、生命监测等功能;为所有家庭提供基础型设备,如烟雾报警、水浸传感器、燃气报警器等。这些设备通过可视对讲系统与物业联动,确保家庭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城阳区搭建了数字家庭基础服务平台,该平台与物业管理平台、社区信息系统及社会化专业服务平台等对接,安全便利的数字家庭服务得以畅享。这个平台不仅是一个技术平台,更是连接居民和社区的服务枢纽,实现了智能化设备功能的有效闭环。
“选择旧改安置房进行‘数字家庭’建设,既能提升安置居民的生活品质,又能为全区后续的旧改项目提供可复制的经验。”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从试点到推广,城阳区目前“数字家庭”安置社区,惠及约5000户居民,明年还将有更多的社区加入,“数字家庭”建设正在惠及更多旧改项目家庭。
聚焦可持续发展,让居民生活更有奔头
安居与乐业并重,回迁与振兴同步。产业发展是保障居民“可发展、可致富”的关键。城阳区在推进旧村改造过程中,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下功夫,让新小区焕发出蓬勃活力,让居民的日子更有奔头。
据了解,城阳区将城市更新与实体经济有机融合,加强产业招引,坚持“高科技、高投资、高附加值”三高原则,坚持边拆迁、边规划、边招引,全面打开场景、释放订单,招引细分领域头部企业,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导入新产业。如青岛众瑞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1000个,其中吸纳高端技术型人才约50%以上;预计可实现年营业收入超过3.8亿元,年税收约5000万元。均和云谷·青岛未来创新园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114家企业入驻,实现年产值15亿元,年税收6000万元,带动就业1500人。
在建设安置房的同时,社区拆迁安置可配建不超过安置面积16%的集体经济发展用房,只租不售,经营者每年向社区缴纳租金,保障实施改造的社区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从而解决了社区经济发展问题,还为社区居民提供了长期的经济保障。
此外,城阳区还聚焦居民养老问题,以改造社区为单位,按照相关标准给予社区一次性养老补助,形成居民养老基金,用于社区居民养老补贴,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居民和经认定的特殊群体给予补助,确保了老年人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养老负担。
居住舒适、配套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管理有序、产城融合……如今,一幅幅美丽宜居的新型安置社区图景,正在湾区都市活力城阳中尽情延展。
半岛全媒体记者 葛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