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区:从一业独大到四轮驱动

2025-02-08 08:45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178109) 扫描到手机

全国55%的高铁、20%的地铁在城阳诞生。(资料图片)

胶州湾畔,城阳区作为全国轨道交通产业版图的重要坐标,书写着中国高端制造的传奇:全国55%的高铁、20%的地铁在此诞生,CR450动车组样车在此开启400公里时速的新征程。

近年来,城阳区重点打造“3+1”产业体系,这个中国制造业百强区的工业结构,正从轨道交通“一业独大”,向轨道交通、新能源、集成电路、空天和低空“四轮驱动”格局进行重塑。

自2023年起,城阳区的工业开始反弹,投资增速和规上工业增加值等多项指标显著改善。2024年前三季度,城阳区GDP增速达5.7%,不仅跑赢全市平均水平,更折射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层效能。

破解一业独大结构性问题

翻开城阳的产业图谱,轨道交通产业以千亿级体量长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塑强”了城阳工业的骨架。

“一业独大”的格局在带来丰厚回馈的同时,也会给城阳带来成长的烦恼。纵览挑起发展大梁的经济大区,经济的发展从不由单一产业撑起,而是众多产业并驾齐驱,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始终在推陈出新、优化升级。

近年来,城阳区聚焦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精密仪器仪表、高分子等新质生产力产业,努力破解产业“一业独大”结构性问题。

从结果来看,2023年,城阳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了6.1%,自2020年以来首次超过青岛全市平均水平。2024年上半年,城阳区的GDP增速达到了5.8%,与青岛市的整体增速保持一致,城阳区新能源产业链主要规上企业产值跑出了196.95%的同比增速。

龙头崛起带动链式集聚

在轨道交通产业的基础上,城阳区的新能源、集成电路、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

“十三五”期间,中车四方对青岛本地贡献产值近2000亿元,带动235家本地供应商形成完整产业链,本地配套率提升至40%以上,年均配套额突破百亿大关。正是这种“龙头+链群”的发展模式,让城阳在产业转型中找到了破题密钥。

这种成功经验正在新能源产业快速复制。破解产业结构单一困局,快速破局之策是落地百亿级重大项目。城阳区仅用半年时间引进了国内储能电池的头部企业鹏辉能源,围绕这一“链主企业”,20余家上下游企业正加速聚链成群,将成为青岛市新能源产业重要的增长极。

同样极具发展潜力的集成电路,也是城阳区聚力做大做强的产业。去年8月,城阳区总投资110亿的物元半导体,试验线已经量产,今年年底生产线也将正式投产,签约落地的上下游企业超过20家。

立足比较优势谋发展

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城阳区注重把握产业发展机遇,同时因地制宜,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优势。

去年以来,低空经济赛道火爆。2021年流亭机场“退役”,释放出33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这正是城阳区发展低空经济的突破口。城阳区将空天和低空产业纳入城阳区产业发展布局,低空经济成为产业体系重要一翼。加快建设辐射胶东半岛的低空试飞试验场。

目前,城阳区在聚集了哈工大(威海)青岛创新发展基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名校资源的基础上,又布局了低空经济产业园,与民航总局航科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了中大型、多任务载荷无人机惯性导航技术验证首飞。

《城阳区制造业“两翻番 一提升”攻坚行动方案》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蓝图:到2027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工业增加值实现双翻番,工业增加值率持续提升到25%以上,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再造一个新城阳。在“四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格局下,城阳区加速奔跑,奋力开创湾区都市活力城阳建设新局面。

(半岛全媒体记者 白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