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员100·城阳故事 | 纪毓敏:奋斗不止的一生 永远闪光的军魂

2021-06-03 11:28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41194)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黄冬梅

“我是1953年参军去朝鲜抗战,战争真得很残酷,许多战友再也没能回来,一转眼,60多年过去了,我现在回想起来一切还历历在目,一辈子太短,一晃就老了。”城阳街道仲村社区,89岁的纪毓敏坐在沙发上目光沉静,凝望着远方喃喃地说。他已有65年党龄,是目前社区党龄最长的共产党员。

一种使命 上战场保家卫国

时光飞跃,纪毓敏的思绪回到了60多年前。当时21岁的他,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成为一名通讯兵,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过去了才知道,我们通讯兵不是去前线打仗,而是保卫和抢修通讯设备。”但其实,通信兵是一个非常艰苦而又危险的兵种。纪毓敏的主要职责是排查故障、修复线路,确保指挥部和前沿阵地的通信顺畅。“虽然不在最前线提枪打仗,但我们通信兵担负着保障指挥通畅的任务,所以也是敌人重点袭击的目标。作为一名通信兵,通信比生命更重要。执行任务时,不断有战友倒下,倒下一个再顶上来一个。”说到这里,纪毓敏有些伤感。

社区里好几代人,都听过纪毓敏抗美援朝故事,他影响带动了社区一代代青年人,让“参军入伍 保家卫国”的情怀薪火相传。

       战场上,意外情况时有发生。纪毓敏清楚地记得,一次敌军空袭的炮弹炸断了电话线,他在抢修时,又一个炮弹在附近爆炸。“耳朵震得嗡嗡的,头痛欲裂,身体多处被炸开的炮弹皮弄伤,又烧又疼。不过,我们没有一个人退缩,继续匍匐前行。”说这话时,纪毓敏平缓有力,从容不迫,目光里闪烁着自信和坚毅。军情紧急,不能耽误联络,在这个紧要关头,纪毓敏和战友强忍着剧痛,牙咬手拉,艰难地连通了线路。那段戎马岁月,那些激昂慷慨的日子,随着《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也结束了。纪毓敏也因作战英勇多次受到嘉奖,两次荣立三等功。

      一份担当 回家乡为民解忧

      1957年5月,纪毓敏褪去戎装复员回乡,全身心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在村里,他先后担任生产队长、文教卫生委员、保管员等职务。“大公无私,一心为民,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乡亲们都这样形容他。1985年8月,青岛市遭遇百年不遇的台风,傍晚村东头的水库大坝突发溃口,洪水犹如猛兽一般冲向了山下的田地和村庄,群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危在旦夕。纪毓敏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冲向了大坝防汛一线,和抢险官兵一起装沙土搬沙袋,最终堵住了水库的溃口。“灾情就是命令,虽说脱军装多年了,但我不能忘了军人的本色。”

这么多年,纪毓敏始终保持着当兵时的习惯,早睡早起,生活很规律。平时他爱看电视,对国家的军事方面的新闻一直都很关注。

      据社区里老一辈的居民介绍,纪毓敏在担任生产队长期间,村里谁家有困难了,他总是慷慨解囊带头捐款;谁家老人没人照顾,他就隔三差五替老人打理家务;哪位孤寡老人生病了,他就忙前忙后的帮着照顾……这样的“闲事”他干了不少,村民们看在眼里也记在心上,数都数不过来。一直以来纪毓敏倍受大家尊敬、领导能力也强,上了年纪后,他被邀请参与社区治理,他也不曾有半点徘徊犹豫,而是一次次挺身而出,带领居民们一起开展农业生产、抓环境整治、打脱贫攻坚战……

      这么多年,纪毓敏始终没忘了自己曾是一个兵,是一个共产党员,每一次国家遇到灾难,如非典、汶川地震、新冠肺炎疫情等,他都带领家人一起捐款捐物。“我年纪大了,不能到前线去出力,就捐点钱物表表心意,有多大劲就使多大劲,为国家贡献一点微薄之力。”纪毓敏始终认为,老兵就应该有老兵的样子,哪怕时代变了、岗位变了、年龄大了,肩上扛的责任永远不变,只要生命不息,就要奋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