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两创看城阳 | 传承、创新、赋能“三步走”,红岛街道激活乡村振兴“精神引擎”
半岛全媒体记者 胡蕾
“千佛山上有千佛,尼姑居住莲花庵,虎守山上卧神虎,冒岛顶上井一眼,棒锤石,神牛山,青云宫中聚神仙……”一首红岛人耳熟能详的民谣,为我们讲述了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文化故事。
近年来,红岛街道依托韩家民俗村、渔岛记忆博物馆等传统文化空间载体,东夷渔祖郎君节、青云宫庙会、红岛蛤蜊节、“孝亲六月六”等特色节日载体,传承非遗手造、讲述家风故事、创新文艺演出……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深入融入基层治理,让滋养一代又一代红岛人的渔盐文化、孝亲文化,在传承与发扬中不断焕发出时代光彩。
古老的红岛有着让人艳羡的传统文化资源。
传承<<<
“非遗+时尚”展现独特渔岛魅力
今年5月,时隔三年重磅归来的红岛蛤蜊节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而此次蛤蜊节上,“喜盒子”、渔网编织、“红岛八景”木板年画等丰富的非遗展示体验项目,也让游客感受到了红岛当地渔盐文化的独特魅力。
当传统非遗与现代时尚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近年来,红岛街道积极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守艺人”搭建展示平台,将各种技艺、产品融入特色节会、融入校本课程,让传统非遗这一“古老”元素,变得接地气、有新意。
“喜盒子”传统民间技艺的挖掘与保护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起源于胶东地区的“喜盒子”,取其谐音“和合有子”,在当地也叫“小礼盒子”,是胶东人家婚嫁时必备的用具。“喜盒子”传承人郝青青是土生土长的红岛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传承这门传统手艺。在街道的帮助下,郝青青在东大洋社区成立了工作室,专心创作,同时为大家讲解交流“喜盒子”的设计、制作以及剪纸技法。今年4月,城阳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布,红岛街道小礼盒子(喜盒子)制作技艺成功入选传统民间技艺类非遗项目。
红岛蛤蜊节上的“喜盒子”非遗展示体验项目。
今年7月,2022首届城阳非遗文化节举办,由郝青青原创的山海经·文鳐鱼剪纸作品,因其“文鳐一现 天下大穰”的美好寓意以及精美的设计,被此次活力城阳之“非遗·潮”活动选为主视觉设计,出现在了活动海报、文化衫、各类文创产品上,实现了传统与时尚的一次巧妙碰撞。也是在此次活动开幕式上,红岛街道东大洋社区荣获城阳区“非遗特色社区”称号。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岛街道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深入挖掘整理本地文化资源,积极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街道共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项。
创新<<<
深挖乡土记忆中的“文化宝藏”
乡愁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是红岛人饱含深情的“精神灯塔”。坚定文化自信,关键在于铭于心、践于行。
位于红岛街道宿流社区的渔岛记忆博物馆,馆内陈列展品两千余件,不仅重现了渔岛生活的点点滴滴,更再现了渔岛人民饱含风霜的生活智慧。坐落于古渔场和古盐场遗址之上的韩家民俗村,以“渔、盐、耕、读”为核心文化传承,在挖掘整理韩家郎君港古东夷族、海岱地区文化遗产、神话传说的同时,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俗村内的渔盐民俗博物馆以传统渔业、盐业历史和技艺为主题,通过实物和图画、模型等生动再现了古代沿海地区先民们生产和生活的历史和场景。
近年来,红岛街道积极挖掘乡土记忆中的“文化宝藏”,让渔岛记忆博物馆、韩家民俗村等传统文化空间载体,成为当地居民、外来游客,尤其是中小学生拓展视野、丰富人文涵养的重要活动基地。韩家民俗村先后荣获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首批省级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首批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活动基地、青岛市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等荣誉。
红岛渔民展示渔网编织技艺。
同时,红岛街道还紧紧围绕丰富的节日载体,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比如,每年的东夷渔祖郎君节,都会精心策划抄网捞鱼、织网技艺、渔家谣传唱、木船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展演。再比如,宿流社区原创的鱼皮鼓表演、渔家小调等特色文艺作品,不仅频频亮相街道各类节庆晚会,更多次受邀参加青岛电视台春晚录制。
根植于传统文化,红岛街道精心打造的“孝亲六月六”特色文化品牌,如今已深入人心。通过广泛开展孝亲好儿女评选、孝亲典型选树、孝亲文化示范社区打造等活动,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近两年,街道探索新型助老助餐体系、试点老年人“一键呼叫”服务,进一步营造了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赋能<<<
激活乡村振兴的宝贵“精神引擎”
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不仅仅在于传承,更在于赋能。如今,在红岛街道,渔盐文化、孝亲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赋能产业发展和赋能基层善治的宝贵“精神引擎”。
今年的红岛蛤蜊节上,这种文化力量的带动效应已经逐渐凸显。许多游客在体验赶海拾贝乐趣的同时,更被海草房、“红岛八景”木版年画、渔网编织等富有特色的渔岛文化和技艺所吸引,一场节会也成了红岛对外展示渔盐文化丰富内涵的绝佳时机。而当地渔民所组成的网红直播团队,更是将这种文化以欢乐的方式带给了全国各地的网友们。除了蛤蜊节,红岛的东夷渔祖郎君节、青云宫庙会等节庆活动,也都成为红岛展示文化自信的重要舞台,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更实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增值效应”。
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产业发展,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汲取传统文化营养,全街道积极倡树崇尚美德之风,传承好家训、弘扬好家风、涵养好民风。“宁晏嘉和,致美宁家”“行孝亲民,德承宿流”“幸福沟角人”等一批优秀社区文化“两创”品牌涌现出来,更有“山东好人”王帅,“感动城阳”道德模范刘方亮、盛瑞亮、海上救人英勇群体等一大批红岛好儿女成为大家身边的榜样。
传说中,渔祖郎君氏曾在红岛的海滩上结出第一张渔网,而盐宗夙沙氏则在这里煮海为盐。古老的红岛,有着让人艳羡的传统文化资源。如何让这份文化资源禀赋彰显时代价值,焕发新的光彩,是一道常做常新的题目。而红岛,牢牢把握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已经在破题解题的路上锚定方向、迈开大步,努力争做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